江南体育-科隆主场遗憾失利,门兴格拉德巴赫取得宝贵胜利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悦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江南体育纲领科隆主场遗憾失利,门兴格拉德巴赫取得宝贵胜利,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科隆主场遗憾失利,门兴格拉德巴赫取得宝贵胜利,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宣言》用鲜明透彻的语言阐述了一个新的世界观,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行动指南。《宣言》不仅对西欧而且对世界,不仅对发表的那个时代而且对当今时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
《共产党宣言》
1890年德文版序言
自从我写了上面那篇序言以来,又需要刊印《宣言》的新的德文版本了,同时《宣言》本身也有种种遭遇,应该在这里提一提。
1882年在日内瓦出版了由维拉查苏利奇翻译的第二个俄译本,马克思和我曾为这个译本写过一篇序言。可惜我把这篇序言的德文原稿遗失了,所以现在我只好再从俄文译过来,这样做当然不会使原稿增色。下面就是这篇序言:
“巴枯宁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一版,60年代初由《钟声》印刷所出版。当时西方认为这件事(《宣言》译成俄文出版)是著作界的一件奇闻。这种看法今天是不可能有了。在《宣言》最初发表时期(1848年1月)卷入无产阶级运动的地区是多么狭小,这从《宣言》最后一章《共产党人对各国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中可看得很清楚。在这一章里,首先没有说到俄国和美国。那时,俄国是欧洲全部反动势力的最后一支庞大后备,向美国境内移民吸收着欧洲无产阶级的过剩力量。这两个国,都向欧洲供给原料,同时又都是欧洲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所以,这两个国家不管怎样当时都是欧洲社会秩序的支柱。
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科隆主场遗憾失利,门兴格拉德巴赫取得宝贵胜利!正是欧洲移民,使北美的农业生产能够大大发展,这种发展通过竞争震撼着欧洲大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此外,这种移民还使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至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的工业垄断地位。这两种情况反过来对美国本身也起着革命作用。作为美国整个政治制度基础的自耕农场主的中小土地所有制,正逐渐被大农场的竞争所征服;同时,在各工业区,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和神话般的资本积聚第一次发展起来了。
现在来看看俄国吧!在1848-1849年革命期间,不仅欧洲的君主,而且连欧洲的资产者,都把俄国的干涉看作是帮助他们对付刚刚开始意识到自己力量的无产阶级的唯一救星。他们把沙皇宣布为欧洲反动势力的首领。现在,沙皇在加特契纳已成了革命的俘虏,而俄国已是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
《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狂热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刚开始形成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
那么试问科隆主场遗憾失利,门兴格拉德巴赫取得宝贵胜利:俄国农民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有制形式,是能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呢?或者,它还必须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卡·马克思 弗·恩格斯
1882年1月21日于伦敦
大约在同一时候,在日内瓦出版了新的波兰文译本:《共产主义宣言》。
随后又于1885年在哥本哈根作为《社会民主主义丛书》的一种出版了新的丹麦文译本。可惜这一译本不够完备;有几个重要的地方大概是因为译者感到难译而被删掉了,并且有些地方可以看到草率从事的痕迹,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从译文中可以看出,要是译者细心一点,他是能够译得很好的。
1886年在巴黎《社会主义者报》上刊载了新的法译文;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译文。
同年又有人根据这个法文本译成西班牙文,起初刊登在马德里的《社会主义者报》上,接着又印成单行本:《共产党宣言》,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著,马德里,社会主义者报社,埃尔南科尔特斯街8号。
这里我还要提到一件奇怪的事。1887年,君士坦丁堡的一位出版商收到了亚美尼亚文的《宣言》译稿;但是这位好心人却没有勇气把这本署有马克思的名字的作品刊印出来,竟认为最好是由译者本人冒充作者,可是译者拒绝这样做。
在英国多次刊印过好几种美国译本,但都不大确切。到1888年终于出版了一种可靠的译本。这个译本是由我的友人赛米尔·穆尔翻译的,并且在付印以前还由我们两人一起重新校阅过一遍。标题是:《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经作者认可的英译本,由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校定并加注,1888年伦敦,威廉里夫斯,东中央区弗利特街185号。这个版本中的某些注释,我已收入本版。
《宣言》有它本身的经历。它出现的时候曾受到当时人数尚少的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热烈欢迎(第一篇序言里提到的那些译本便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不久以后它就被那随着1848年6月巴黎工人失败而抬起头来的反动势力排挤到后台去了。最后,由于1852年11月科隆共产党人被判刑,它被“依法”宣布为非法。随着与二月革命相联系的工人运动退出公开舞台,《宣言》也退到后台去了。
当欧洲工人阶级又强大到足以重新对统治阶级政权发动进攻的时候,产生了国际工人协会。它的目的是要把欧美整个战斗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因此,它不能从《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出发。它应该有一个不致把英国工联,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鲁东派以及德国的拉萨尔派拒之于门外的纲领。这样一个纲领即国际章程绪论部分,是马克思起草的,其行文之巧妙连巴枯宁和无政府派也不能不承认。至于说到《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的最终胜利,马克思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共同行动和共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反资本斗争中的种种事件和变迁,——而且失败更甚于胜利——不能不使进行斗争的人们明白自己一向所崇奉的那些万应灵丹都不灵,并使他们的头脑更容易透彻地了解工人解放的真正的条件。马克思是正确的。1874年,当国际解散的时候,工人阶级已经全然不是1864年国际成立时的那个样子了。罗曼语族各国的蒲鲁东主义和德国特有的拉萨尔主义已经奄奄一息,甚至当时极端保守的英国工联也渐有进步,以致1887年在斯温西,工联的代表大会主席能够用工联的名义声明说:“大陆社会主义对我们来说再不可怕了。”而在1887年,大陆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宣言》中所宣布的那个理论了。因此,《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可是,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当时都已经缩小成逐渐走向灭亡的纯粹的宗派。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想用各种万应灵丹和各种补缀办法来消除社会弊病而毫不伤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至于当时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要求根本改造社会的那一部分工人,则把自己叫作共产主义者。这是一种还没有很好加工的、只是出于本能的、往往有些粗糙的共产主义;但它已经强大到足以形成两种空想的共产主义体系:在法国有卡贝的“伊加利亚”共产主义,在德国有魏特林的共产主义。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既然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刻也不怀疑究竟应该在这两个名称中间选定哪一个名称。而且后来我们也根本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42年前我们在巴黎革命即无产阶级带着自己的要求参加的第一次革命的前夜向世界上发出这个号召时,响应者还是寥寥无几。可是,1864年9月28日,大多数西欧国家中的无产者已经联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国际工人协会了。固然,国际本身只存在了9年,但它所创立的全世界无产者永久的联合依然存在,并且比任何时候更加强固,而今天这个日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第一次动员起来的战斗力量,他们动员起来,组成一支大军,在一个旗帜下,为了一个最近的目的,即早已由国际1866年日内瓦代表大会宣布、后来又由1889年巴黎工人代表大会再度宣布的在法律上确立八小时正常工作日。今天的情景定会使全世界的资本家和地主看到: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已经真正联合起来了。
如果马克思今天还能同我站在一起亲眼看见这种情景,那该多好啊!
弗·恩格斯
1890年5月1日于伦敦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小故事
马克思在哲学上有两位老师:一个是黑格尔,教会了马克思辩证法,另一个是费尔巴哈,马克思在他那儿学会了唯物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学到了辩证法,但黑格尔唯心的概念辩证法让马克思在现实中感觉困惑和无力。当马克思遇到费尔巴哈以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让他眼前一亮,他找到了辩证法的现实根源。不过,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机械的,不是能动的,只看到了人的自然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实践性。马克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汲取了黑格尔的精华和费尔巴哈的精华,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进行了革命的改造,继承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汲取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了两大有机统一:一是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二是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创立了唯物史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一共列了 11条。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译成中文全篇不过1300余字,但却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就像恩格斯说的,这篇文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为他后来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奠定了基调和方向。
费尔巴哈进步的地方在于,他不再把“理性”“精神”“思维”看作决定历史的因素,而是认为决定人们历史行动的是人类本质。什么是类本质?通俗地说,类本质也可以叫“人性”。 费尔巴哈把人类共同的饮食、 两性关系和思维特征,总结为人自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类本质”,即理性意志。但是,费尔巴哈的问题在于,他是把人仅仅看作肉体的自然人,他是从人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生理特征中去总结人性的,而且还衍生出一套“类本质”先异化然后再回归的哲学理论。马克思在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候,还信奉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理论,但是短短几个月之后,当马克思认识到,历史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时候,“类本质”这种说法就显得很陈旧了。马克思大胆地提出,衡量历史的尺度是“生产力”,而不是“人性”,而且也从来不存在亘古不变的“人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这里说的“人”,绝不是“自然人”,而是活生生的、在历史中不断实践的“社会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此,它把“社会人”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史观的大厦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悦读
网络文化工作室
致力于通过音频作品的形式为大家分享经典马克思主义文献作品,与大家一起在悦读中思考、在悦读中学习、在悦读中提升。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更多青年学生的认同。
顾问:王维平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指导老师:朱佳君
团队成员:杨金儒 杨芸绮 张煦敏 袁霄池 陈嘉宁 张文飞 张怡宁 赵轩鑫
投稿 |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悦读”网络文化工作室
文字节选自《共产党宣言》
音频 | 赵轩鑫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分内容来源于《马克思靠谱》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审核 | 朱佳君 杨金儒 杨芸绮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